文章目录
Kafka Cluster模式最大的优点:可扩展性和容错性,下图是关于Kafka集群的结构图:
Kafka Broker个数决定因素
磁盘容量:首先考虑的是所需保存的消息所占用的总磁盘容量和每个broker所能提供的磁盘空间。如果Kafka集群需要保留 10 TB数据,单个broker能存储 2 TB,那么我们需要的最小Kafka集群大小 5 个broker。此外,如果启用副本参数,则对应的存储空间需至少增加一倍(取决于副本参数)。这意味着对应的Kafka集群至少需要 10 个broker。
请求量:另外一个要考虑的是Kafka集群处理请求的能力。这主要取决于对Kafka client请求的网络处理能力,特别是,有多个consumer或者网路流量不稳定。如果,高峰时刻,单个broker的网络流量达到80%,这时是撑不住两个consumer的,除非有两个broker。再者,如果启用了副本参数,则需要考虑副本这个额外的consumer。也可以扩展多个broker来减少磁盘的吞吐量和系统内存。
操作系统优化
大部分Linux发布版本默认的内核参数配置能让大部分应用工作的相当好。但对于实际的Kafka broker场景来说,做稍些改变会提升broker性能。主要涉及的配置:虚拟内存、网络和磁盘挂载(用来存储log segment),一般在 /etc/sysctl.conf
(CentOS系统)。
Virtual Memory
一般来说,Linux的虚拟内存会根据系统负载自动调整。内存页(page)swap到磁盘会显著的影响Kafka的性能,并且Kafka重度使用page cache,如果VM系统swap到磁盘,那说明没有足够的内存来分配page cache。
避免swap的一种方式是设置swap空间为0。但是,swap会在系统崩溃时提供安全机制,或者会在out of memory的情况下阻止操作系统 kill 掉进程。由于这个原因,推荐 vm.swappiness
参数设置为一个非常低的值:1 。这个参数表示 VM系统中的多少百分比用来作为swap空间。
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内核调节“脏页”(注:“脏页”会被刷到磁盘上)。Kafka依赖磁盘I/O性能来提高producer的响应时间。这也是为什么通常优先把log segment功能放在可以快速响应的磁盘中(比如,SSD)。这样使得flush进程把“脏数据”写入磁盘前,“脏页”数目就减少了,可以设置 vm.dirty_background_ratio
(表示占用系统内存的百分比)参数的值为 10 以下。大部分应用场景下,vm.dirty_background_ratio
设置为 5 就够用了,要注意了:这个参数值不能设置为 0 ,因为设置为 0 后会引起内核持续刷“脏页”,使得内核的buffer write功能没法施展。
“脏页”的总量可以通过 vm.dirty_ratio
来改变,默认值是 20 (此处也是百分比),这个值的设置范围较大,一般建议设置 60 到 80 为合理的值。但是 vm.dirty_ratio
参数也引来了不小的风险,会造成大量unflush的数据在硬刷到磁盘时产生较长的I/O停顿。如果vm.dirty_ratio 值设置的较大时,强烈建议Kafka开启备份功能,以备系统崩溃。
在设置了这些参数后,需要监控Kafka集群运行时“脏页”的数量,当前“脏页”数量可由如下方式查看(/proc/vmstat
文件):
# cat /proc/vmstat | egrep "dirty|writeback" nr_dirty 3875 nr_writeback 29 nr_writeback_temp 0
磁盘
除了考虑磁盘硬件本身和RAID配置外,磁盘的filesystem对Kafka集群的影响最大。虽然有许多filesystem,但最常用的是EXT4或者XFS。在这里XFS文件系统比EXT4稍好,具体原因Google下。
另外一点是,建议开启mount的noatime mount选项。文件系统在文件被访问、创建、修改等的时候会记录文件的一些时间戳,比如:文件创建时间(ctime)、最近一次修改时间(mtime)和最近一次访问时间(atime)。默认情况下,atime的更新会有一次读操作,这会产生大量的磁盘读写,然而atime对Kafka完全没用。
网络
Linux发布版本的网络参数对高网络流量不适用。对于Kafka集群,推荐更改每个socket发送和接收buffer的最大内存:net.core.wmem_default
和 net.core.rmem_default
为128 kb,net.core.wmem_max
和 net.core.rmem_max
为 2 Mb。另外一个socket参数是TCP socket的发送和接收buffer: net.ipv4.tcp_wmem
和 net.ipv4.tcp_rmem
。
Kafka集群稳定
GC调优
调GC是门手艺活,幸亏Java 7引进了G1 垃圾回收,使得GC调优变的没那么难。G1主要有两个配置选项来调优:MaxGCPauseMillis
和 InitiatingHeapOccupancyPercent
,具体参数设置可以参考Google,这里不赘述。
Kafka broker能够有效的利用堆内存和对象回收,所以这些值可以调小点。对于 64Gb内存,Kafka运行堆内存5Gb,MaxGCPauseMillis
和 InitiatingHeapOccupancyPercent
分别设置为 20毫秒和 35。Kafka的启动脚本使用的不是 G1回收,需要在环境变量中加入:
# export JAVA_HOME=/usr/java/jdk1.8.0_51 # export KAFKA_JVM_PERFORMANCE_OPTS="-server -XX:+UseG1GC -XX:MaxGCPauseMillis=20 -XX:InitiatingHeapOccupancyPercent=35 -XX:+DisableExplicitGC -Djava.awt.headless=true" # /usr/local/kafka/bin/kafka-server-start.sh -daemon /usr/local/kafka/config/server.properties
数据中心布局
原则上Kafka broker不建议都在一个机架上,为了容灾,但现实情况大部分公司做不到,此处略去。
Zookeeper
Kafka集群利用ZK来存储broker、topic和partition的元数据信息。在Kafka 0.9.0之前,consumer利用ZK来直接存储consumer group的信息,包括topic的消费情况、每个partition消费的周期性commit。在0.9.0版本,提供新的consumer接口利用Kafka broker来管理。
Consumer可以选择使用Zk或者Kafka来提交 offset和 提交间隔。如果consumer使用ZK管理offset,那每个consumer在每个partition的每个时间间隔写入ZK。合理的offset提交间隔是1分钟,但如果一个Kafka集群有大量的consumer消费时,这个ZK流量将是巨大的。所以如果ZK不能处理大流量,那只能把offset提交间隔设大,但同时也带来丢数据的风险。最保险的建议是使用Kafka来提交offset。
另外,建议Kafka集群不要和其他应用使用同一组ZK,因为Kafka对于ZK的延迟和超时是相当敏感的,ZK的不通将会导致Kafka的不可预测性。
本博客文章除特别声明,全部都是原创!原创文章版权归过往记忆大数据(过往记忆)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
本文链接: 【Kafka集群调优】(https://www.iteblog.com/archives/1879.html)